招募再启,寻找点亮友好社区的行动者!
2025-01-11
写在“未来星社区”资助计划第二年行动之前
2025-03-28
春回大地,生机勃勃。北京星巴克公益基金会“未来星社区”资助计划的第二年行动即将启动。
初心未变,热情依旧,充满期待。
“未来星社区”资助计划期待与更多的社区行动者们一起,共同打造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动物和谐友爱的社区文化与环境,让更多的美好在身边发生。
“未来星社区”资助计划通过发掘、陪伴社区中的积极行动者,和大家一起寻找如何建设友好社区的答案。从老龄友好、动物友好、环境友好和残障友好这几个议题出发,用议题赋能社区,培育在地行动者。
在第一年的实践中——
我们看到不同议题的深入探索,看到社区复杂问题有了更多创新解法,看到社区在变得越来越好;
看到积极行动者是奉献者,也是成就与归属感的收获者;
看到常被认为是弱势群体的老人和残障朋友,同样可以发光发热为社区努力;
看到更多的社区通过多元主体的协作提升治理效能,最终形成“需求-行动-价值”的闭环。
过去一年,我们收获了邻里间的友爱、快乐向上的正能量、宝贵的经验以及更多思考。而回看我们所深耕的不同议题,依旧充满热情,也深知还需要更多的行动。
残障或照顾残障的状态,是每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可能面临的挑战。残障友好议题关注如何让残障人士自身的生命经验发挥作用,从他们日常的社区生活体验出发,去发现社区建设可创变的机会点,并带入残障人士参与议事,设计出能够被看见、感知,可持续的行动,让社区更有温度。
案例:「无障碍测评师」项目由上海慧灵在闵行颛桥镇社区实践落地——通过赋能心智障碍群体成为社区无障碍设施测评师,并对测评结果进行编撰,最终形成资源地图,共享给社区及更多人使用,让更多社区居民在家门口感受到公益行动带来的变化。
变老是每个人的必经阶段,如何看待和应对老去,度过晚年人生?这个问题的答案会为整个社区提供宝贵的经验。在老龄友好议题下,我们致力于推动长者们在健康、参与、保障等维度实现自我突破与社会价值再创造,鼓励其通过代际协作、资源整合、技术赋能等方式,构建一个“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依”的可持续社区共同体。
案例:「传统手工讲师团队培育项目」来自深圳市龙岗区华翼长者综合服务中心,项目连接起社区里的“一老一少”,邀请年近八旬的张奶奶来到学校教小朋友传统手工艺。张奶奶在小朋友们一声又一声“哇”的赞叹声中,从一个往日里被照顾者的被动角色,成为有能力影响别人的人,她笑称这是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当发现自己仍有能力可以为公共生活提供支持,可以帮助他人,这让老人们再次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
健康舒适又适宜居住的环境友好社区是每个人的向往。然而,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正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如堵塞消防通道的杂物、影响呼吸的粉尘、难以降解的垃圾、零乱的社区花园等。在环境友好议题中,社区居民是可持续生活的主人、探索者,每个人从不同维度去探寻并实践丰富多样的可持续生活方式。
案例:热衷花艺种植的社区居民茜茜,她播种的花卉绿植已经蔓延到了院子外的社区公共空间区域。有人觉得美观,有人觉得占道,这引来了周围邻居的各种不同意见,甚至是冲突。
「微光计划-花房共建」项目巧妙地化解了这个矛盾。项目鼓励像茜茜这样,有意愿种植却家中空间不足的社区居民,将部分植物移栽到了微光花房,在丰富花房生态的同时,恢复和还原公共环境,得到了社区居民的正向反馈。更多居民也被她的行动所激发,积极参与到了环境友好社区建设中。
在社区中,动物常常会引发不同态度的碰撞:有的居民觉得它们像小精灵一样,可爱有趣,但有的居民觉得会打扰他的生活,甚至可能伤害儿童。在追寻友好社区的过程中,小动物能否与人类和谐共处的关键在于,如何妥善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持不同态度的居民之间的相处之道。动物友好议题从流浪猫开始,寻找这些问题的科学解决路径,一起打造友好社区。
案例:上海虹梅社区行动者朱翔在获得资助后,将流浪猫治理模式从单打独斗升级为全民共建。通过组织义诊、宠物领养讲座、"画猫碗"创意活动及摄影展,吸引百余居民参与。社区形成特色分工:亲子家庭制作猫碗定点投喂,老人负责信息传递,年轻人搭建猫窝,邻里互助网络逐渐成形。救助故事的口碑传播让社区从冰冷楼宇蜕变为温情共栖家园。
我们相信,社区的温度源于多元视角的交融与协作。无论是长者对生命经验的传承、残障人士对社区需求的洞察,还是居民与动物、与环境共处方式的探索,每一份参与都在为社区注入新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并非宏大的理论,而是藏在邻里对话的细节里、藏在代际协作的温暖中、藏在人与环境共生的点滴实践里。当微小的行动被串联起来时,友好社区便不再是被规划的蓝图,而是由无数个个体共同编织的鲜活图景。
我们的探索还在路上,愿继续与每一位行动者并肩,见证需求转化为行动,行动沉淀为价值——而最终定义社区友好的,永远是生活其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