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传承给了年轻人,张艳婷如何让“古老”焕发活力
2025-02-06
“妮热”——天空之城的馈赠
2023-04-30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一座海拔4000米的“天空之城”,拥有蓝天、白云、雪山、草地,这里,是扎西曲忠的故乡。
2017年,大学毕业的扎西曲忠没有像诸多青年学子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发展,而是回到了自己家乡。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她希望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奉献给自己热爱的土地。因为语言不通,理塘当地许多百姓无法与外界沟通,曲忠想,去做一名村干部吧,为当地人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打通语言这一关,当地的发展总会看到希望。
理塘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最美笑容“丁真”的出圈更使理塘的“纯与净”火遍世界。在理塘,还有一种非遗手工制品在默默传递着民族文化的积淀,那就是“妮热”。妮热,汉语的意思是羊毛被毯,是藏民族在雪域高原必备的生活用品,长期伴随着草原牧民从远古一直走到今天。
“我要给老手艺搭个桥”
从曲忠记事起,“妮热”便一直伴随着她的成长,妈妈是妮热传承人,当地阿妈几乎人人都会编织,曲忠起初并没有在意,更没有对这项传统技艺认真学习了解过。随着理塘旅游业的日益火爆,到访理塘的游客几乎人人都对“妮热”——这种对于曲忠来说向呼吸一样熟悉的手工制品特别感兴趣,曲忠恍然间意识到,这张小小的羊毛被毯,也许会成为当地阿妈美好生活的入场券。
就在曲忠的想法蠢蠢欲动的时刻,对藏族文化情有独钟的外地游客小白找到了她,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将“妮热”作为一项事业来经营。
“这里的年轻人总觉得外面的设计比较新鲜,对这些传统的东西不太感兴趣,像我们这边在外读书的年轻人,让他们穿个藏装都会觉得不好意思。” 所以在得知这个想法后,家里人不同意,朋友也不看好,但曲忠却依然坚持。
“我们这里的阿妈,最大的经济来源就是挖虫草,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收入来源。我就想,要给这些老手艺搭个桥梁,让我们的非遗手工织品走进人们的视野,让更多人知道,一来我们这边的“妮热”手工可以传承下去,二来也可以让阿妈们解决他们家里的收入问题。”
就这样,2020年,理塘“妈妈树”手工坊正式成立,曲忠的妈妈作为技术带头人,与周边生活较为贫困的四位阿妈一起加入工作坊。作为主理人,曲忠也结合市场需求将羊毛织品进行改良,加入了手机包、茶席、抱枕等产品。
“阿妈们的能量是我们想象不到的”
有一次,“妈妈树”接到了一个大订单,这对于饱受资金与销售困扰的曲忠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但对方要得急,要求半个月内必须完成。当时恰逢虫草季,工作坊的阿妈们都去挖虫草了,只有年纪比较大的两位阿妈可以做活。“当时我真的特别着急,心里特别慌,特别怕辜负客户的信任,也怕这个单完不成丢掉一个大客户。我的慌乱两位阿妈看在眼里,她们不断安慰我:‘姑娘不慌,别着急……’没想到交活的时候,她们两人居然把原本五个人的工作量完成了,而且比我想象中织出的效果还要好。客户特别满意。”
“还有那次‘滚烫人生’的哥哥们骑摩托车来到理塘,阿妈们想送他们礼物,就想到了给他们每人织一辆摩托车。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阿妈们除了雪山、湖泊这些藏族传统图案,其他都没有织过。我把设计图拿给她们看,他们看了一眼,就只看了一眼就说可以做出来的,我当时心里是打鼓的,觉得就算能织得出来也肯定跟图片有差距,没想到,他们做出来比图片还要好看。”
“妮热”的编织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首先要搭出经线和纬线,再运用脚力踩动四个脚踏板,这个过程中还要保持左右的平衡,所以它不光是脑力的创造,同时也是体力的挑战。“阿妈们真的很厉害!”
“在这里,她们看到了自己的价值”
阿妈们刚来“妈妈树”的时候,由于语言不通,都比较腼腆,很没有自信。随着游客的增多,很多人向妈妈们表达了对他们产品的喜欢,阿妈们也渐渐放开了自己,变得主动和开朗起来。“现在他们现在就看到客人来了,就主动打招呼,主动给客人介绍他们做的产品,汉语也是现学的,你慢慢跟他们讲,她们就会听懂。”
一位七十多岁的孤寡老人,虫草已经挖不了了,也不能去别的地方做工,凭借自己的手艺也加入了“妈妈树”。现在,她每天都干着自己的喜欢的事,笑容越来越多地浮现在脸上。“她们从自己的羊毛织品里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出自她们双手的,不仅仅是一个抱枕,里面也有阿妈们对大家的祝福,还有爱。”
每当看到阿妈们脸上幸福的笑容,曲忠越发庆幸自己当时的选择没有错。在阿妈们眼中,一个读了那么多年书的人回来了,做了一件她们同样热爱的事,这本身就是一种激励。那些自己民族世代流传下来的,原本看似没有出路的羊毛织品频繁被媒体报道,被公众喜欢,阿妈们感受到了民族“财富”的宝贵,也感受到用双手创造价值的喜悦。
“文化不应该被遗忘”
一次偶然的机会,扎西曲忠看到了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和北京星巴克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的“星绣未来”乡村女性经济赋能与非遗传承项目的招募海报,她认为这个项目与自己的想法和需求特别契合,便第一时间拨打电话报了名。她希望能将传统的技艺与现代的创意结合在一起,让“妮热”这项非遗技艺得到更好地传承。“以前家里的妇女每年都会织上一两件羊毛毯,现在都没有人去做了,更不用说现在我们这辈人,织布机架子很多都已经闲置了。我觉得文化不应该被时代所遗忘。”
2022年7月,“星绣未来”非遗带头人培训活动在杭州举行。来自贵州、云南、四川、宁夏、内蒙古、广州、甘肃等地的 50名女性非遗带头人齐聚一堂,苗绣、马尾绣、侗绣、彝绣、哈尼绣、织锦、竹编、藤编、麻编、麦秆画、白族扎染等32项非遗技艺同台绽放。这场盛会,让扎西曲忠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妮热”之外的非遗文化的魅力,更加坚定了她将自己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信心。在十天的学习中,曲忠与传承人们在友成基金会特邀专家,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跨界创新行业的设计师以及友成基金会创业营销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学习、调研考察与实践创作。“老师们的专业指导,赋予了非遗产品全新的生命力,第一次参加这样系统的学习,让我对于产品定位、设计、销售都有了新的认识,也渐渐看清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线下培训结束后,项目组继续从50名带头人中遴选出15位优秀代表,作为重点支持的15支乡村女性创业团队,扎西曲忠的团队幸运入选。2022年底,“星绣未来”项目组与设计导师与创业导师一起来到曲忠的家乡理塘进行走访,通过实地调研与多方共创的形式对扎西曲忠的团队进行一对一指导。在与设计师和创业导师共创的过程中,资源整合的形式令曲忠眼前一亮。“老师们对于羊毛产品的设计创意太棒了,她说会把我们的手工用在衣服上,这是之前从没有过的尝试,所以我特别期待。创业导师对于我们工作坊的运营和产品的销售渠道的搭建与指导也给了我们很大启发,这样整合到一起,相信我们的产品一定会更好地融入市场。”
关于未来
随着“妈妈树名气的打响,越来越多的当地女性对“妮热”的印象有了改观,“以前她们觉得织羊毛毯没意思,还不如去打小工来钱快。现在,她们知道‘妈妈树’上了好多电视采访,阿妈们织出来的东西也被好多人喜欢,关键是阿妈们每天过得很开心,大家一起喝下午茶一起跳舞,午休时间,还会聚在一起唱民歌,那种快乐与自在,比起打工可幸福太多了。”
报名人数众多,但曲忠对于收纳新人却有着自己的标准与条件。“必须是贫困户,必须热爱编织,如果纯粹是为了来赚钱的话,我觉得没有必要。”在她的心里,让“妈妈树”带动更多的当地女性实现增收,实现自己的价值。是自己接下来的目标。
前不久,令曲忠翘首期盼的两款设计产品终于出炉:一款以羊毛为主体的单肩包,和一件结合了羊毛元素的卫衣。看到传统的羊毛手工织品在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曲忠兴奋不已:“看到这些设计产品,我感觉我们的非遗产品真正‘活’起来了,下一步我希望能让这些产品‘火’起来,真正成为能够帮助阿妈们致富增收的‘金钥匙’。”
关于未来,扎西曲忠希望把线上销售做起来,利用网络扩大销售渠道, “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用创新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文章来源: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