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故事

尹春焕——让阿昌族的名字被铭记

2023-03-08

生活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的阿昌族,是云南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仅4万余人。幼年时,尹春焕因为阿昌族的身份被边检人员特意问询,这一幕使她久久难忘。一颗种子也在她心中生了根:要让阿昌族的名字被看见、被尊重。


WeChat Image_20230329172523.png


阿昌族聚集地梁河县关璋村,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结构单一、人畜饮水困难等问题,2015年7月,阿昌族被国家列为重点帮扶的人口较少民族。2019年初,在国家“整乡推进,整族帮扶”的政策下,占地一百多亩,总建筑面积两万多平方米的关璋新村正式建成,新村被取名为“卑妥瓦”,意思是“党的光辉照耀的地方”。关璋新村建好之后,尹春焕来到这里,成立了梁河县峨昌民族服饰有限公司,她想通过传承和改良阿昌族古老的织锦技艺,传播阿昌族的民族文化。


传承:“年轻人都不愿意去织,想要传承就更难了。”


阿昌族的织锦一般用于编织女性筒裙,属于自产自销,十几年前会织的人还很多,但由于工艺复杂,一条筒裙要耗时几个月甚至更长。“年轻人都不愿意去织,想要传承就更难了。一年到头才织一条筒裙,卖个三、四千块,她怎么可能养家糊口呢,她们宁愿去打工,织筒裙一年的收入去外面打工一个月就能挣到了。” 阿昌族的织锦传承老龄化严重,近几年在尹春焕的引领下,织锦技艺的保护与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阿昌族传统蹬窝罗节期间,都会举办阿昌族织锦大赛,“19年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位24岁的姑娘来参赛,作为评委的我问他,为什么会来做织锦,她说小时候就看奶奶织、看妈妈织,觉得很有意思,但渐渐的,她发现妈妈已经不怎么织了,她就继续跟奶奶学,因为喜欢。她说,想把民族的东西留下来,教给更多对织锦感兴趣的人,自己是有这个责任的。”看到阿昌族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更加坚定了尹春焕把织锦传承下去的决心。


2.png


改良:“父母的支持给了我很大动力”


尹春焕的妈妈是傣族,这在十分注重血缘和族群关系的阿昌族中本就显得不同。这样的身份使她在提出要对阿昌族的传统织锦进行改良时遇到了重重困难。阿昌族织锦原本只用于编织女性筒裙,思想闭塞的阿昌族人觉得要把女人穿的东西搬到其他地方,简直就是“瞎搞”。“我的父母真的为我承担了很多,许多周边的人质疑甚至诋毁的话他们从没对我说过,而是选择自己默默消化。以前我妈妈一直穿傣族传统服饰,自从我做织锦开始,她就穿起了阿昌族服装,每天都在穿。父母对我的支持就这样体现生活中的点滴改变,可能对于我来说只是看到她的一点变化,但其实,这在他的心里已经迈出了很大的一步。不知道她内心承受了多少,才可以把这身衣服穿上去”。家人的支持给了尹春焕很大的信心和前进的动力,她对父母说:“给我几年时间,我会让自己、让你们成为阿昌族的骄傲。”


创业:“我没想过放弃,从来也没有”


凭着对民族文化的坚守和热爱,在族人充满怀疑的目光中,尹春焕来到关璋新村,开始了她的创业之路。刚开始创建公司的时候,地方很简陋,尹春焕跟伙伴半夜一车一车的拉建材,把房子盖了起来。“我没想过放弃,从来也没有,因为没有时间想。”起初,她希望通过发展特色旅游来进行民族服装销售,带游客做织锦体验,发展一系列织锦DIY产品。然而创业之初的各种难题接踵而来,使得羽翼未丰的公司经营变得举步维艰,最难的还是资金问题。“有一段时间我们在赶货,接到了订单,却没有那么多钱去购买原材料,我就去跟信用社贷款。”在做的过程中,她学到了一些经验,慢慢的,怎样周转资金,怎样联合各种资源,自己就渐渐清楚了。而这些经验是书本里学不到的,实践带给了她更大的改变。经历过债主的追讨,经历过四处筹钱的焦急与无奈,尹春焕的公司业务慢慢地稳定下来,也逐步地发展起来。她的努力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许多企业家、政府领导都对阿昌族织锦予以越来越多的关注,愿意支持尹春焕非遗事业的发展。阿昌族织锦开始出现各级会议的服装上、箱包上,企业的订单也逐渐多了起来。


5.png


2020年,尹春焕在昆明建了一座工厂,“昆明是省会,平台更高,政府的关注度也会更大,销售路子也会更广。”工厂的工人是12位残疾人。她说,“我做每一件事情,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怎样养活这些工人,这是我们的责任。我觉得我们也是在承担着一种社会责任,在帮助他们用自己的技能创造价值。而且他们真的比一般工人还要做得好。2020年到2022年,销售额比前两年的还要好,其实都是我昆明工厂里他们的功劳。”


带动:“技艺不分民族”


公司成立后,尹春焕开始带动当地妇女通过织锦实现增收。“平时经常做的有165人,多的时候可以召集到四、五百人,而且她们的手工技术非常好。”在尹春焕的带动下,许多阿妈的年收入达到12000元,最低的也有7000元。“我觉得我值得做,特别是看到那些农村妇女,她们的手长满老茧,家庭地位很低。我带着她们做织锦,她们有了收入,在家里的地位一下子就提高了。”除了本族人,周边村落的人,不管哪个民族,只要喜欢阿昌族织锦的都可以来尹春焕这里做。“只要你喜欢,我可以带你一起增加收入,技艺是不分民族的。”


除了帮助当地妇女通过织锦增收,尹春焕每月自掏1000元将快递引到了村民的家门口,以往要翻越一座山到其他乡镇取快递,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拿到了。同时她还组织村民在家门口设立集市,各家的瓜果蔬菜在特定的时间拿出来售卖,再也不用坐车去别的乡镇了。这些努力,给阿昌族人带来了便捷的生活。曾经的置疑与冷眼终究在尹春焕的努力下化作一声声赞许,曾经对父母的承诺,她做到了。


学习:“技能带动产业”


友成-星巴克“星绣未来”项目对于尹春焕来说最具吸引力的是它的名字:妇女如何振兴乡村,如何让经济赋能乡村。“妇女能顶半边天,刚好我们带动的妇女又多,我觉得结合关璋新村的乡村实际,肯定会大有作为。”参加培训的时候,尹春焕不善于表达,但回到自己的房间,她都会整理一下自己的收获和想法,“我们掌握的只是技术,在技能方面想要提高,一定要结合专业的指导。技能提升,我们就可以带动产业,带动我们的妇女增收致富,也让我们的东西可以走出去,真正融入到大众生活。”她希望继续带动更多乡村女性,让非遗变现,让她们可以穿着华丽的服饰唱歌跳舞,也可以拿起针线获得收入。让技能带动产业,产业推动文化。


WeChat Image_20230329172817.png


对于学习的感受,尹春焕觉得三方共创的形式非常好,这个过程可以快速拉近传承人、设计师、创业导师间的距离,快速梳理产品需求与解决方案,达成共识。通过设计师的设计让产品更好的融入市场,通过创业导师的指导更好的打开销路,是当前的迫切需求。“当然,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你们的态度——热情、用心、专业。你们这样用心的来扶持我们,对我们来说真的是非常大的鼓励和支持,我们需要这样的机构,这样的企业,这样专业的导师来指导我们。”


未来,尹春焕希望能把工坊开设到村寨,带领更多的乡村女性,用他们的手工技能振兴乡村发展,助力民族文化传承。她说,要让非遗在农村掀起一片浪潮,要让非遗产品产生更多的价值,要让更多的人喜欢非遗,爱上非遗。


文章来源: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