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活乡村非遗活力,我们做了这四件事
2024-06-08
龙令香——用匠心守护传承
2022-12-12
贵州省锦屏县平秋镇平秋村鲜为人知,而北侗绣娘龙令香却无人不晓。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这位58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事非遗工作已有45个年头了。村里的老人不会想到,当初那个不爱下地干活、只爱刺绣的小女孩,有一天会让侗绣的名字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龙令香所在的锦屏县平秋镇,流传着一种传统的刺绣技艺——盘轴滚边绣。它发源于“百里侗乡”的九寨,集纺织、印染、剪纸、刺绣于一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传承价值,是锦屏县侗族地区的重要艺术瑰宝,也是黔东南州民间织绣技艺中面临濒危的非常宝贵的刺绣技艺。
从孩童时起,龙令香就常常围着母亲、祖母等妇女长辈,看她们纺纱织布、挑花刺绣。渐渐地,龙令香对刺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拿起了针线,向长辈们学习。在不计其数的失败总结和不断摸索下,她逐渐掌握了各种绣法、图案的刺绣技巧,尤其对盘轴滚边刺绣技艺最为痴迷。
在龙令香15岁和17岁时,祖母和母亲先后离她而去,刺绣成了她纪念祖母和母亲的方式。母亲去世后,龙令香带着母亲的嘱托到县城做刺绣生意,秉承着心中的那份执著,她无视何种诱惑,克服各种压力,如痴如醉地研究刺绣工艺,其间产生了《九寨背带》《双凤朝阳》等大量优秀的刺绣作品。一针一线,寄托着龙令香对长辈的怀念、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坚守。那时候,向龙令香一样能够静下心来钻研刺绣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姐妹们常常在龙令香耳边描述着外面的世界,龙令香却总是淡淡一笑,继续哼着侗歌埋首在绣台上。终于,龙令香的执着没有白费,她的作品渐渐被人发现,并受邀到国外参展,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赞誉。古老的侗绣技艺在她的手中传承下来,她也因此获得了诸多荣誉。
在作品被人知晓之后,龙令香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把侗绣发扬和传承下去。“时代不一样,人们喜欢的也不一样,只有跟着时代走,才能更好传承民族文化。”2001年,为了适应社会的市场发展,她开始在刺绣上在保留一部分传统图案,加入一些新鲜元素。效果比预料要好,侗绣产品逐渐开始得到一些年轻人的喜欢。
为了将侗绣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2014年,龙令香组织成立了“北侗刺绣技术协会”,吸引了37名姐妹加入。刚开始,她们中的大部分都不会刺绣,“一盒针30根,一天用坏4盒。”而作为会长的龙令香并没有指责,她手把手地教、耐心地指导,将侗族刺绣的图案设计、绘图、配色、面料选择以及平绣、围针绣、盘轴滚边绣的针法实操等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个人。“祖宗传下的东西不敢忘也不能忘,侗绣是民族的文化,就算再困难我也要把它传承下去。”在龙令香悉心的教授下,绣娘们越绣越好,来跟着她学习侗绣的人也越来越多。徒弟中不少人都能够靠自己的双手获得收入,获得了经济的独立与家庭地位的提升。目前,机构年收入在10-15万,带动周边200多位绣娘获得收入。
除此之外,龙令香还积极投身于“锦绣计划”培训班,受聘担任锦屏县职业中学、平秋民族中学非遗文化进课堂的老师,定期到学校给班级学生上侗族刺绣技艺培训课,培养了一大批热爱刺绣的青少年学生,并多次收到省内外媒体的宣传推介。
文化需要传承,传统需要创新,这是始终萦绕在龙令香心头的一件大事。侗绣工艺比较难,制作周期较长,公司的运营面临着许多问题。友成-星巴克“星绣未来”项目的启动,为龙大姐和她的团队带来了新的活力、新的希望。
2022年7月,龙令香参加了“星绣未来”项目的线下培训,作为班级里年龄最大的学员,10天的高强度培训中,她从未缺席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在电商直播课中,龙大姐也拿出手机,一步一步的操作着,遇到不懂的地方追着班主任老师询问,她不想被这个时代淘汰,想让侗绣被更多人看见。
2022年10月,“星绣未来”项目合作社走访的第一站,导师们来到了锦屏县龙令香工作室。在河边一家小小的门面房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这位国家级传承人的手工作品。”葫芦里装着的是我们侗族的后代,发大水了,蝴蝶和鸟是飞来拯救我们祖先的,所以我们的背带上都会绣上这样的图案”龙大姐拿着自己的作品,将古老的侗族传说娓娓道来,一旁的绣娘用传统的侗族针法安静地绣着手里的图样,每一针都是对祖先的怀念与崇敬。
线下走访中,我们感受到了龙令香对于侗绣的热爱、通过与她的交流,我们也进一步感受到了她肩负的责任:她一直说,自己到了退休的年龄,但不能退下,还要继续坚持、不断的学习,她希望北侗文化能够后继有人,传统的文化能够与时尚接轨,能够有更广阔的市场。相信她的坚守与执着,和“星绣未来”项目的多方努力,绣娘们“带着娃、绣着花、挣着钱、养着家”的愿望一定会实现,一定会有新鲜的力量可以接棒侗绣,有更广阔的渠道可以传播非遗文化,让侗绣被更多人看见。
文章来源: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